就在11月上旬,中芯國際曝出了高管層出現了巨大的人事變動,蔣尚義辭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職務;梁孟松辭任執行董事職務,但繼續擔任公司聯合首席執行官,周杰、楊光磊也相繼從中芯國際董事會辭職。
對蔣尚義而言,在中芯國際二進二出后,如今75歲的他下一步又將走向何方,是否如上次出走后,又再次加入到另一家中國半導體廠商。不過有臺灣媒體近日采訪到蔣尚義,卻得到了明確的回復,“除了過平靜的退休生活外,目前并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劃”。
盡管沒有談及未來的規劃,但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元老級人物,蔣尚義對于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卻有一些看法,認為未來整個半導體產業將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半導體廠商集中在少數國家,以成本為導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按照往常的管理,在規模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影響下,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主要集中在美國、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等,比如囊括了全球53%代工市場份額的臺積電,該公司90%的產能在中國臺灣。
半導體的集群效應,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愈發劇烈,以及新冠疫情所帶來對供應鏈的沖擊,讓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相繼發布了相關政策,表示要在本土建設自己的晶圓廠。
這些地區也紛紛出資或者提供相應優惠政策邀請全球知名的代工廠前來建廠,包括三星、臺積電、英特爾等都已經有計劃在美國、日本、歐盟等設址建廠。
雖然從全球一體化的角度來看,多點建廠必然會讓各大代工廠降低效率,但考慮如今的全球貿易環境,以及受到疫情所制約的物流,再加上各國都開始重視供應鏈安全,因此這樣發展也是必然。
蔣尚義認為的第二個發展方向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市場,由于半導體先進制程研發受到打壓,因此未來將主要以深耕成熟制程為主。
近兩年由于中國半導體產業持續被美國所打壓,因此中國開始布局本土化的供應鏈,從IC、材料、設備、制造、封裝等,都想要本土化,避免被國外技術所鉗制。
但在IC制造上的先進制程,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比如眾所周知的EUV光刻機受到美國的影響,ASML也暫時無法向中國大陸廠商供應相關設備,當然用于成熟制程的DUV光刻機并未受到影響。
這意味著短時間內,中國大陸只能深耕于成熟制程。蔣尚義認為,“反正先進制程搞不起來,那干脆全部自己來,看能不能走出新的步伐。”
不過從目前國內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來看,28nm光刻機也遲遲未交付,讓國產芯片市場蒙上了一層陰霾。不過從總體來看,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入,以及國內不斷涌入大量半導體企業,相信并不會停下對先進制程的研發。
來源:電子發燒友網?作者: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