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表態,美國半導體本地制造不可能成功過去美國半導體制造市占率曾達到42%,目前降到17%,當前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半導體本土制造,希望讓半導體制造市占率回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對此表示:“美國供應鏈不完整,且生產成本高,美國半導體本地制造不可能會成功。” 近年來美國政府積極游說,并表示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吸引晶圓工廠赴美建廠,目前臺積電、英特爾在美建廠已經破土動工,三星也在積極評估工廠落在何處,不過從目前的規劃建設來看,晶圓廠工廠的建設進度似乎并不理想。 臺積電、英特爾、三星在美國建廠最新進度 臺積電早在2020年5月中旬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120億美元興建晶圓廠,用以生產5納米制程,預計2024年量產,月產能將達2萬片。臺積電首席戰略官、亞利桑那州項目首席執行官Rick Cassidy表示,該廠產能將集中于應用于智能手機的CPU、GPU、IPU等。 該工廠于今年上半年開始動工,當地時間10月16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實地探訪了臺積電正在美國建設的5納米工廠。從現場畫面看,這座已經規劃一年半、開工6個月的工廠,似乎仍然處于初期的施工階段,而據報道美國政府承諾給臺積電的補貼至今尚未落實。 鳳凰城去年11月通過協議,將由市政府提供2.05億美元,用于改善道路及水源等基礎建設。而從目前的報道來看,臺積電在美國建廠遇到的問題,其中一點就包括水資源,建設晶圓廠和芯片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臺積電技術總監Tony Chen介紹說:“臺積電每天需要大約470萬加侖的水來支持生產?!?/p> 英特爾是美國本土半導體制造方面最為領先的公司,也是美國政府極其看重的企業。今年3月英特爾新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宣布將啟動IDM 2.0戰略,重返晶圓代工業務,并透露投入200億美元興建2座晶圓廠,今年9月英特爾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Ocotillo園區的Fab 52和Fab62晶圓廠正式動工 三星電子于今年5月宣布在美國投資170億美元建設第二條晶圓代工產線,目前還未確定地址,不過行業判斷可能是得克薩斯州威廉森縣的泰勒市,據韓媒報道,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將在下月前往美國,對工廠選址進行拍板決策。德州泰勒市政府在本月14日通過決議,給予三星電子稅收和水資源等當面的支持。 美國半導體工廠建設速度不快,或許與本土水資源、政策落實和其他一些環境因素有關,另外未來發展除了上述談到的會受供應不完整、成本高等限制之外,也不可能避免的會面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比如中國臺灣地區,張忠謀表示,中國臺灣半導體非常有競爭力,不過營運要在中國臺灣。 而營運中心位于中國臺灣的臺積電,作為半導體制造龍頭難以被超越,今年以來全球芯片產能不足,各大晶圓廠商在全球各地擴產建廠,而臺積電的擴產速度更是業界領先,今年年初有消息稱,臺積電總裁魏哲家提到,公司在過去12個月里產能利用率超過100%,未來會有一個3年投資千億美元的長期規劃。 當前全球芯片產能不足,各大晶圓廠商都在積極擴產,而臺積電在擴產速度上也是一馬當先,今年年初有消息稱,臺積電總裁魏哲家給客戶寫了一封信件,信中提及該公司的晶圓廠“在過去12個月里產能利用率超過100%”,但仍然供不應求。其中還提到了一個“3年投資千億美元”的長期計劃。 今年7月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稱已經收到德國的邀請,目前正在對德國的情況進行評估,據分析,臺積電在歐洲的工廠最可能建在德勒斯登,因為這里有大量半導體企業,包括英飛凌、博世等,今年芯片短缺讓各國都希望在本土建晶圓廠,歐盟和德國認為,臺積電在德國建廠可以很大程度解決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 總結 美國發展半導體本土制造,面臨的困難來自于自身的條件和外部競爭,當前臺積電、三星等在政策支援的驅動下在美建廠,未來政策的支持力度能否持續,自身條件比如水資源、人力等是否能夠完善也是未知因素。不過不僅在美國,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在全球范圍都在擴產建廠,未來隨著這些新建工廠產能逐漸釋放,整個半導體市場和供貨格局預計會有一個新的變化。 來源:電子發燒友網?作者:李彎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