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帶來國產替代重要契機去年下半年以來汽車行業缺芯停產現象頻出,今年9月,就連通用、大眾、豐田等傳統汽車巨頭都紛紛傳出大規模停產的消息。 在缺芯的大環境下,這也導致了一部分芯片經銷商大肆炒作。前段時間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對三家惡意哄抬汽車芯片價格的經銷商進行了處罰,根據公開信息,其中一家公司在今年5月26日采購了恩智浦的汽車芯片,采購價為9.53元一片;僅僅兩周不到時間內,就以442.48元一片的價格銷售了2700片,短短兩周時間價格翻了40多倍! 這些汽車芯片一般都是用于車身控制、動力總成、輔助駕駛、乃至一切電動設備的MCU。但在汽車前裝市場,MCU以往都是由海外芯片巨頭所壟斷,與目前國內做消費類MCU廠商遍地開花的情況不同,在汽車前裝市場上的車規級MCU,能實現量產的國內廠商數量屈指可數。 國內實現車規級MCU量產的廠商不多,有業內人士表示,原因在于入行門檻太高,具有車規標準多、研發周期長、隱形成本高、配套要求高、連帶責任大等高壁壘特性。 另一方面,該業內人士認為,做車規MCU不管是從投入時間、資本和人才來看,都要比做消費類MCU要求高太多。而目前大多數廠商都追求短期投資回報率,資本同樣是傾向能夠快速變現的標的,從而導致了消費類MCU市場在前幾年有一大批玩家涌入。 具體而言,車規MCU在車規認證、工作溫度范圍、安全性、使用壽命等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比如普通消費類產品用MCU不良率在1000PPM(百萬分之1000),而車規級MCU對器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嚴格要求失效率為0,不良率達到0 PPM。 缺芯帶來國產替代重要契機 當然,即使車規級MCU門檻這么高,依然有一些國內玩家堅持布局,而目前也有不少能夠規模出貨的國產車規級MCU。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因為國外廠商大規模缺貨,導致了不少國內車廠開始尋求國產車規MCU供應商產品進行替代。從編者在上周深圳國際電子展上了解到的情況,今年以來多家國產車規級MCU廠商都獲得了很好的市場機會,甚至有廠商在今年的預期營收比兩年前增長了十多倍。 在冗長的供應鏈中,顯然對于芯片原廠而言,目前代理商/經銷商的地位依然無法替代,但反而是終端的車廠受缺貨所迫急切地希望與芯片原廠建立直供關系。當然,對于需求規模大的車廠,直供也是原廠希望看到的,這是未來穩定出貨的保證。 但無論如何,代理商在供應鏈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大,這種供應模式不會被取代。至于部分經銷商哄抬價格的行為,可能還需要原廠以及市場監督總局作出更大的努力去進行管控。 來源:電子發燒友網?作者:梁浩斌 |